《多情乃佛心》

一個學佛人的心,應該是知道痛癢,有血有肉。

從前,一個老太婆供養一個住茅棚的出家人,這個出家人每天都參禪打坐。老太婆呢,每天都派一個女孩子給他送飯,這樣過了二十年。

有一天,老太婆想檢查一下這個出家人修行的境界,所以,就派了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去試探他,叫她在送飯的時候,突然把他抱住,問他感受怎麼樣。女孩子就照樣做了,問他感受怎麼樣。

這個出家人回答說:「枯木倚寒岩,三冬無暖氣。」這個出家人被抱住的時候就像乾枯的樹枝靠在冰冷的石頭上,嚴冬里沒有熱氣的東西。

老太婆知道後說:「我們把一個俗人,供養了二十年。」於是,就把這個出家人趕走了,並一把火燒了茅棚。這就是「婆子燒庵」的公案。

這就是說老太婆對這個出家人的修行境界不認可、不滿意。當然,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抱住你,你能像木頭一樣不動心,這不是一個平常人能做到的,但這卻不是佛法的境界。

這個出家人被趕走以後,便遍參明師,苦究本來,如此過了三年,他又回到老太婆那裡,老太婆還用相同的方法考驗他。當女孩子抱住他的時候,他對這個女孩子說:「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。」終得老太婆首肯。

其實,佛法的境界是要我們的心不動,但又能如實覺知一切。在動和不動之間,這就是「中道」。我們修行,其實就是修心。這個心,就是一顆平常心,如如不動的心。一說到「不動」,我們就會理解偏差,認為學佛人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硬、生冷。

當年,跟隨白隱禪師參禪修行的一位老太婆,她心愛的孫女不幸夭折了,老太婆悲痛得泣不成聲。圍在一旁觀望的其他老婦人見狀,不禁脫口埋怨說:「你不是一直也在白隱禪師門下參禪修行嗎?孫女夭折就亂了方寸,悲傷失態,成何體統?」

沒想到那位老婆婆聽了他人的怨言後反駁說:「你們哪裡知道,我為孫女流的是珍珠淚!」這才是學佛人的心,雖然佛心可以超越喜怒哀樂,但是佛心通過肉體展現在我們面前時,既有悲哀憂傷,更有歡樂欣喜。

正所謂:人非草木,孰能無情?在佛教看來,一切眾生都是「有情」,只要是一個正常人,都會有喜怒哀樂、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。學佛,是由眾生來學,是由凡夫開始的。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,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,以感性來融合理性,以智慧來指導情感。

如果佛教只提倡「不動心」、「離欲」,則一般人無法進入佛門。如果佛的教化中沒有「情」的成分,也很難教化眾生。所以,我們學佛人應該有這樣的理念: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,先生活再生死,覺悟人生,奉獻人生,融入社會。這也是佛教的「慈悲」。

何謂慈悲?「慈能予樂」,想辦法使別人快樂,並且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;「悲能拔苦」,時刻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別人的痛苦。當然,佛法的「慈悲」,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「愛心」。愛及一切有情的心。

因此,佛心是一顆完全放開的心,也是一顆最「多情」的心

不修般若的人,眼往外看,整天找別人的錯,嗔斗知見;修般若的人,眼收回來了,往往來什麼都觀幻,你會感覺這個人很冷漠。

圓覺經上,佛陀教給踏實做事的普賢菩薩如夢如幻法門,因為普賢菩薩要去做實事就必然要準備挨罵受氣,所以佛陀教他這個法門把這些都觀幻,但普賢菩薩的觀幻是為了去幹活的兩手準備,而不是罷工。

觀世音菩薩以入世的姿態,不管你修什麼,你的內心,總要有一個觀世音菩薩。去看菩薩像,除了地藏菩薩,大多數菩薩都顯在家相,眾生在廟外。

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薩,你的痛苦我來挑,你的煩惱我來解決,你的困難我來幫忙,你說多情不多情。

多情乃佛心,每每看到一些痴情困苦的人,我都覺得:這人有菩薩潛質。痴情轉大愛易,無情生大愛難。情也是一種慈悲,無情寡愛是成不了佛的。只是:大愛即不愛,不愛非無情。

讀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,發現圍繞觀世音菩薩的眷屬,都是十地大菩薩。又是誰成就了觀世音菩薩?正是眾生成就了菩薩的豐功偉業!

10734161_878096152215167_4491087246410447181_n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oocow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